3月31日,全球首條鈉離子電芯吉瓦時級生產線在安徽阜陽正式投入運營,標志著鈉離子電池產業(yè)化邁出關鍵一步。該產線由國內新能源企業(yè)自主研發(fā),生產流程涵蓋制漿、涂布、裝配等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,與現(xiàn)有鋰離子電池工藝高度兼容,為大規(guī)模生產奠定基礎。
技術突破:產線規(guī)模與效率雙提升
據央視報道,該產線年產能達吉瓦時(GWh)級別,通過優(yōu)化涂布精度與裝配自動化,實現(xiàn)電芯良品率提升至98%以上。與鋰離子電池相比,鈉離子電池在低溫性能及快充效率方面表現(xiàn)更優(yōu),尤其適合儲能場景。
成本對比:鈉鋰價差仍待市場消化
盡管技術進展顯著,但當前鈉離子電池儲能成本仍高于鋰離子電池。行業(yè)數(shù)據顯示,儲能用鋰離子電芯均價約0.32元/Wh,而鈉離子電芯成本約為0.5元/Wh,價差達60%。分析人士指出,主要原因包括:
1、材料成本:鈉離子正極材料(如層狀氧化物、普魯士藍類化合物)合成工藝復雜,規(guī)模化效應尚未顯現(xiàn);
2、供應鏈配套:專用隔膜、電解液等輔材需定制開發(fā),推高整體成本。
未來展望:規(guī)?;c技術創(chuàng)新驅動降本
隨著產線投產,行業(yè)對鈉離子電池降本路徑形成共識:
•產能爬坡:預計2025年鈉離子電芯價格可降至0.4元/Wh以下,接近鋰離子電芯成本;
•技術迭代:通過無鈷正極、新型電解液配方等創(chuàng)新,進一步壓縮材料成本;
•應用場景擴展:瞄準儲能、低速電動車等價格敏感度較低領域,加速市場滲透。
行業(yè)影響:儲能市場格局或生變
鈉離子電池的規(guī)?;瘧?,有望緩解鋰離子電池原材料(如鋰、鈷)供應壓力,推動儲能市場多元化發(fā)展。專家預計,未來3-5年鈉離子電池將占據儲能市場5%-10%份額,與鋰離子電池形成互補格局。
此次阜陽產線的投運,不僅展示中國新能源企業(yè)在鈉電領域的突破,也為全球儲能技術路線競爭注入新變量。隨著技術迭代與產業(yè)鏈完善,鈉離子電池有望成為鋰電池之外的重要補充,加速清潔能源轉型進程。
【免責聲明】: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刪稿郵箱:info@ccmn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