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江有色金屬網 > 資訊首頁 > 行業(yè)要聞 > 鈷價下跌1000元!剛果政策+無鈷電池雙殺,市場如何應對?

鈷價下跌1000元!剛果政策+無鈷電池雙殺,市場如何應對?

   來源:

看第一時間報價>短信訂閱,查價格數據和走勢>數據通,建商鋪做產品買賣>有色通

7月10日,長江現貨1#鈷均價報收249000元/噸,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000元/噸。此次價格回調是近期鈷市場波動的一個縮影,背后折射出全球鈷供應鏈的復雜調整與行業(yè)技術變革的深刻影響。

7月10日,長江現貨1#鈷均價報收249000元/噸,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000元/噸。此次價格回調是近期鈷市場波動的一個縮影,背后折射出全球鈷供應鏈的復雜調整與行業(yè)技術變革的深刻影響。

一、價格波動核心原因解析

1. 剛果(金)政策擾動持續(xù)發(fā)酵

出口禁令延長:作為全球鈷供應核心國,剛果(金)自2025年2月起實施鈷出口禁令,并于6月再次延長三個月。盡管禁令短期內推高國際鈷價,但長期來看,其政策意圖在于整合本土資源、推動精煉產能建設,而非單純限制供應。這一戰(zhàn)略轉型導致全球鈷供應鏈重構,中國等主要消費國面臨原料采購渠道調整的壓力。

供應過剩隱憂:2024年全球鈷產量達29萬噸,同比增長21.8%,其中剛果(金)占比75.9%。盡管禁令暫時減少市場供應,但印尼等新興產區(qū)的產能快速釋放,預計2025年全球鈷供應量將超過需求量,形成階段性過剩,壓制價格上漲空間。

2. 技術替代與需求結構分化

無鈷電池技術突破:寧德時代研發(fā)的鈉離子電池已實現鈷零使用,比亞迪宣布2025年全系換用三元電池,高鎳低鈷材料(NCM811/NCA)在高端車型中普及,單噸電池鈷用量降至0.12kg/kWh。技術替代直接削弱動力電池領域對鈷的需求。

磷酸鐵鋰市占率回升:2024年磷酸鐵鋰電池市占率達43%,其無鈷特性進一步擠壓鈷需求增長空間。盡管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向2030年58%的目標邁進,但鈷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需求增速已從2020年的22%降至2025年的9.77%。

3. 回收體系與成本壓力

再生鈷供應激增:2025年退役動力電池鈷回收率達95%,再生鈷滿足當年31%的需求,有效緩解原生鈷供給壓力。歐盟《電池法規(guī)》要求2027年起電池使用30%本土精煉鈷,推動企業(yè)調整供應鏈布局,進一步抑制原生鈷價格。

開采成本高企:中國鈷礦平均品位僅0.02%-0.09%,遠低于剛果(金)的0.3%-0.5%,導致國內開采成本比進口鈷精礦高出20%-30%。成本劣勢迫使企業(yè)轉向海外資源控制,2025年中國企業(yè)控制的海外鈷資源量超30萬噸,相當于國內儲量的近4倍。

二、未來走勢:短期震蕩與長期博弈并存

1. 短期市場:供需博弈主導價格波動

供應端:剛果(金)政策不確定性仍存,印尼紅土鎳礦伴生鈷產能快速釋放,預計2026-2027年引發(fā)階段性供應過剩,鈷價中樞可能回落至25-35萬元/噸區(qū)間。

需求端:消費電子領域復蘇(2024年第四季度鈷酸鋰采購量環(huán)比增長21%)及高端工業(yè)(航空航天、軍工)需求增長(2025年高溫合金鈷用量同比增長25%)提供支撐,但難以完全對沖動力電池領域需求增速放緩。

2. 長期趨勢:技術替代與資源戰(zhàn)略重塑格局

技術替代深化:無鈷正極材料量產裝車,2025年市占率預計達18%,長期可能顛覆鈷在動力電池中的地位。鎂離子電池、鈉離子電池等新技術雖未大規(guī)模商用,但已引發(fā)市場對鈷長期需求的擔憂。

資源戰(zhàn)略升級:中國將鈷列入戰(zhàn)略性礦產目錄,2027年計劃形成3萬噸國家儲備規(guī)模。全球范圍內,鈷資源爭奪從“產量競爭”轉向“價值鏈控制”,剛果(金)通過限制初級產品出口、推動本土精煉,試圖掌握全球鈷定價權。

3. 投資策略:關注結構性機會與風險

垂直整合企業(yè):具備海外資源布局(如洛陽鉬業(yè)、華友鈷業(yè))及回收技術優(yōu)勢的企業(yè),可抵御原料價格波動,分享再生鈷市場增長紅利。

技術替代風險:電池企業(yè)需警惕無鈷電池技術商業(yè)化加速,建議通過多元化采購(如鎖定長協(xié)鈷供應)及研發(fā)投入(如富鋰錳基材料)對沖風險。

三、結語:鈷的“去主角化”與行業(yè)轉型

2025年鈷價回調,既是短期供需失衡的結果,更是行業(yè)長期變革的信號。在技術替代與資源戰(zhàn)略的雙重擠壓下,鈷正從動力電池的“核心主角”退居為“配角”,但其作為戰(zhàn)略金屬的價值依然重要。未來,鈷市場將呈現“需求增速放緩但總量增長、供應多元化但集中度仍高、價格波動收窄但地緣風險猶存”的特征。對于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而言,適應技術變革、構建彈性供應鏈、參與全球資源治理,將是應對這一變革的關鍵。

【文中數據來源網絡,觀點僅供參考,不做投資依據!】

【免責聲明】: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刪稿郵箱:info@ccmn.cn